磁电与生命活动的关系

人体生命活动中,各种组织器官(如心、脑、肺、骨骼)等均会产生微弱的磁场,具有一定的磁性。这是由于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蛋白质、核酸和核蛋白,这些物质的基础是基本化学元素,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。由于电子和原子核具有磁性,因此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心脏跳动、肌肉收缩等便会产生电子传递、离子转移、神经电活动等生物电过程,其实质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变化,即核外电子的分布、能量状态和它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。例如,当外加磁场作用于人体时,对体内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可以改变原生物电流大小和运动方向,并可产生微弱的感应电流,同样也要影响体内电子运动的方向、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和离子的浓度与速度,可导致细胞膜电位的改变,影响神经兴奋和抑制,并可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,促使细胞内外物质交换,促进和减缓某些化学反应。
健康人体内存在的电子流动状态和分布形式是处于动态平衡的,如果人体内这种平衡状态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被打破,以致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,人就会得病。选择恰当的穴位或部位施加适量的外加磁场,通过改变外加磁场的大小和方向,控制电子的传递方向和传递速度,以调节人体生物电流分布形态和状态,使其恢复平衡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